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大技术措施,被誉为“白色革命”,可以增温、保墒、除草,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特别是在干旱少雨地区,可使玉米、棉花等作物增产30%以上。上世纪80年代推广覆膜技术以来,全国各地地膜用量逐年增加。普通PE地膜是以聚乙烯为原料,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随着地膜投入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地膜残留于土壤中,影响了农机田间作业和作物生长发育,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危害畜牧生产,影响村容村貌,且呈现逐渐加重的态势,在局部地区造成“白色污染”,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农业部于2017年10月14日发布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强制性国家标准,这项标准已于2018年5月1日起实施。地膜新国标按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要求,对地膜的适用范围、分类、产品等级、厚度和偏差、拉伸性能、耐候性能等多项指标进行了修订,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学性能、耐候性能,特别是明确规定了地膜的厚度下限,要求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0毫米,这有利于地膜机播作业和回收再利用。同时,也大力鼓励可降解地膜的生产和施用。
2017年10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智慧城市 技术参考模型》等425项国家标准。其中包含“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新国标(GB13735-2017)。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新国标(GB
13735-2017)在范围中增加了不适用降解地膜,给降解地膜留下推广应用的空间,使得覆盖期较短的农作物将来也多了一种选择。
产品种类:由4类变成2类;新标准2类分别是:Ⅰ类-耐老化地膜,Ⅱ类-普通地膜);产品标识简单明了,方便了农民的选用和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地膜厚度:厚度下限由8μm提高到10μm,减少打着各种名义的超薄薄膜流入农业市场。
力学性能指标:按10-15μm、15-20μm和20-30μm 范围,要求地膜厚度增加的同时强度也相应提高,可有效的控制生产过程中因过多添加回收料只增加厚度而强度偏低的问题。
机械强度:提高了对地膜机械性能要求,有利于增加地膜使用次数,以及提高地膜回收率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征、覆膜作物、种植制度、地块面积、覆膜年限、回收方式等情况,以主要覆膜类型区主导覆膜作物为监测对象,以调查监测县(区)为单位,调查不同覆膜作物的地膜使用量、覆盖周期、覆膜种植比率、田间覆盖率、覆盖作物种类及方式、回收利用等基本信息,掌握地膜应用情况。
监测指标为:田块地膜残留量、使用量、覆盖年限、回收量、回收方式等。
进度安排:
(一)现场监测与样品测试阶段:
开展一年两次的实地监测工作,包括田间调查、样品采集、样品测试与质量控制等。本阶段工作一般在10月底前完成。
(二)数据审核与填报阶段:
开展数据审核与填报工作,重点是各类数据的完整性、合理性,确保数据填报准确无误。本阶段工作一般在11月中旬完成。
(三)工作总结阶段:
各地编写、提交监测技术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评估后,将技术报告和监测数据报送省农业环保总站。该项工作一般在11月底前完成。